编者按: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组织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和方向,科学谋划、改革创新、联动协同,聚力引领学科发展、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科学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学术科研发展硕果累累。现开设专栏对2022年学校各科研单位创新举措和实绩实效进行报道。
守正创新 笃行不怠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科学研究再创佳绩
2022年,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现实关怀,守正创新,笃行不怠,科学研究再获新突破。
厚植团队力量,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为避免“势单力孤”的科研困局,学院致力于厚植团队力量,重点打造了冷门绝学、区域国别、西南地理、抗战大后方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特色研究团队,一方面团队内部协同攻关、形成科研合力,近五年来每年均成功申获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推行“导师制”,由团队资深教授任导师,传帮带推动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使其既站稳讲台,又形成稳定的学术方向,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骨干及学术才俊。同时,倡导并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推行“国家社科基金五级论证模式”,为课题论证提供全面深入指导,提高申报质量。
搭建学术平台,多元绽放学者风采。请进来、走出去,搭建品牌讲座、系列论坛等交流平台,同时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强化学术交流互动,在借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形塑。2022年,“嘉陵历史名家系列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30余人次来院传道解惑。“青年教师工作坊”组织小领域“专、精、深”问题交流、切磋,追踪学术前沿,倡导创新性研究,孕育创新之基。举办第七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第四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第四届世界民族中青年学者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三届联合学术大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5场,致力于打造学术会议品牌,吸引学界关注学院特色学术研究领域。
立足优势学科,形塑靓丽学术品牌。始终坚持学术强院策略,立足区域国别学、中国史两个优势学科,重点打造区域国别、西南地理、抗战大后方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特色学术品牌。2022年,推动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服务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国家重大战略中进一步推动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希腊研究中心的快速发展。同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先导计划科研团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经验总结、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中西方共同体建构历程比较等问题,对接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此外,组织科研力量赴云贵川渝藏等省市开展调查研究,启动重庆城口县红色资源挖掘和云南昌宁县民俗文化开发等项目,进一步推动西南地理及抗战大后方研究学术品牌的塑造。
激发创新动力,科学研究再创新佳绩。202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冷门绝学项目1项、年度项目5项,省部级纵向项目7项,其他各类项目30余项,新增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历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其中A级著作7部;荣获省部级政府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科研成果为中希文明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贡献。